斯钦布和
内蒙古呼和浩特,俗称“青城”。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其以“漠南第一府”著称的将军衙署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群之一。将军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31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一、绥远城与将军衙署
绥远城,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位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北五里处,乾隆四年(1739年)完竣,是清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右卫建威将军移驻于此,后改称绥远城将军,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权力。
将军衙署,是绥远城的中心,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衙门。其建筑系按《大清会典》一品封疆大吏衙署格式营建,总体布局分左中右三路。中轴主院纵深五进,为衙署办公及将军内宅居所,遵照礼制建筑,前堂后寝、左右对称制度布列。东院为马房、车房、后勤仓库等用房。西院前为花园,后为庙祠等设施。民国期间,东院、西院进行了改扩建,唯中轴主院虽有改制,但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和结构。
绥远城将军是清廷钦封的一品封疆大吏,不仅不同于一般的汉族边疆大吏,而且也不同于一般驻防内地的满八旗的将军,他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
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历时174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城将军有79任。在这一历史阶段,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正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绥远城将军克蒙额亲立在衙署照壁上一块石额所书“屏藩朔漠”那样,一直未变。
民国时期,虽短短三十七年,却先后有二十任署将军、都统、政府主席、省政府主席入主了将军衙署。1949年9月19日,时任绥远省主席的董其武将军在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的帮助影响下,率领全体军政人员宣告起义,用“绥远方式”和平解放了绥远。
绥远城将军衙署,从一建置历经近三个世纪,建筑作为无言的史书,对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变迁,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珍贵史料,为我们解读正史、补史、证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尤其,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的“绥远方式”,在其解放战争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二、修旧如旧
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规定:“古代历史建筑的修缮应该做到完整保留和延续,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修缮。”这与修旧如旧思想是如出一辙的。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也有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所谓文物原状就是指它的外观形貌信息,细化来说就是文物中所蕴含的一切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材料的质感选择以及工艺技术等等。而“旧”则体现了文物的历史文化的另一种信息,修旧如旧并不是保持文物的形态质感守旧,此处的“旧”所指的是在利用现代工艺修缮过程中依然要保留历史建筑原有所蕴含的韵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初始形态,以及历史建筑中信息的真实性。
2014年6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开印发《关于将军衙署文物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4】1259号)文件,原则同意将军衙署保护工程立项,并提出具体要求:“应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装’、‘最小干预’等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措施,充分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
于是,通过文物保护工程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工程预算、招投标以及施工、监理单位招标采购手续等相关事项的落定,于2015年7月21日“将军衙署文物保护本体维修工程”正式开工,修缮后的将军衙署将再现“漠南第一府”的恢弘,以更加完整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国历史建筑崇尚土木质感,随着岁月的侵蚀,难免出现保存困难、不同程度的破坏等状况。将军衙署主体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也已经历近三个世纪的风吹日晒,尤其在当今城市的飞速发展,高楼林立的环境下,怎样拜托这较为复杂的环境和被那些毫无违和感的违章建筑的缠绕,这也是古建筑维修中面临的很大问题。所以我们该要求,现代修缮技术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下,用科学技术反映艺术价值和历史感,保留历史建筑的“场所精神”,让造访者依然感觉到它有厚重的历史沉淀感。将军衙署本体维修除了按照相关规定操作外,有必要在施工时对进场的所有施工及参与人员进行安全、文明施工以及各工种的操作程序和保护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举出以往施工中常见和易毁失信息的部位与事例,着重强调文物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要保持精心操作,严格规范,不赶进度的基本原则。留下“一座将军府,半壁青城史”的感觉,保证将军衙署与现代城市形成完美线条。
2016年7月30日,将军衙署文物保护本体维修工程完美收官。维修好的将军衙署将成为以将军衙署古建筑群为主体,以绥远“9·19”和平起义纪念馆为辅助,占地2.64万平方米的,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城市文物景观,再现“漠南第一府”的恢弘景象。在自治区7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时,与面世世人,充分展示绥远城及将军衙署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其活起来。
三、有所发现
将军衙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为其有效保护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文化遗产在地方城镇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的指导,对将军衙署院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重要的民国建筑、古树名木和附属文物进行修缮、保护。然而,压在大家心头的将军衙署历年来的疑点问题总是挥之不去,一直寄希望于在修缮中能有所发现。
在维修第三进院西配房(即箭厅)时,后墙墙体里面发现了9件门窗隔扇组件,均软榆木质地,刻有简单回纹和勾云造型,大小不同各异,有四种,我们将其分别称之为1号、2号、3号、4号。1号2件,宽34.7厘米,长104.8厘米,厚4.2厘米;2号1件,宽35厘米,长92.5厘米,厚4.2厘米;3号3件,宽30厘米,长98.8厘米,厚3.2厘米;4号3件,宽30厘米,长89.6厘米,厚3.2厘米。这些发现大大补充了原有资料,对鉴定、研究和修缮这些古建筑群提供了可靠而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经相关研究人员鉴定,此物虽没有任何铭文但雕刻的图案风格散发着浓厚的清代气息,视为清代遗物。
我们怎样还原历史又忠实于历史呢?怎样准确地告诉观众此物的重要性呢?按照国家或有关部门的政策或条例,通过一定手段进行专门研究,在维修将军衙署各房屋木质构件时,作为依据,给老物件注入新的生命,成为建筑部件,展示观众,配上文字说明为“将军衙署古建筑群木质构件——清代”,并每一件都要一一注明。
或许让其“活起来”才是对它的更好保护。
四、冷静思考
人类创造,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的建筑,因为建筑可以生动的表征文化,证明文化的存在。
时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都非常关注古代建筑的保护情况。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的保护资金,使得内蒙古一大批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然而作为参与者或从业人员,面对这“一片大好”的形式都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怎样的保护才符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如何让保护工程成为一次重新认识和再次研究的过程,是我们当下维修工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边是繁华的现代生活,一边是历史悠久的古老的建筑,古建筑是城市的肌理,一砖一瓦均有故事,每一段前尘往事,都为现代生活增添历史厚重感,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集体回忆,这是文化的力量。
我们常说,要保护古建筑,单纯地把古老的房子保存下来或许不是最佳选择,人们需要在这些古老房子里寻找故事、缅怀过去,这样,我们必须赋予古老房子以现代生活功能。基于此,活化或许是最好的保护,依托在将军衙署古建筑群成为国营二级博物馆的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在成功的活化个案中,可算得上最突出的一例。重现在世人面前的“漠南第一府”的恢弘景象,无不透视着一座城市在活化古建筑、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莫大努力。将军衙署为全国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之处,或许为更多的“活化”树立典范。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