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城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至今有268年的历史,作为保障边疆安定之城,其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于大漠南北影响深远。然而对绥远城兴工竣工之确切时间这一问题由于史载不清,一直没有找到确实根据,以《绥远城驻防志》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奉旨兴工建造城垣,至乾隆二年工竣,具奏,奉旨,赐满汉名,曰‘绥远城’”……;又见《绥远旗志》记:“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周九里许,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故绥远城自建城以后,兴工竣工有二年说、四年说等论可能出于上述二书所记。2006年5月,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组织专业人员对绥远城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信息,本文就此依据绥远城兴工竣工档案所记确切时间和有关内容作一梳理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档案资料来源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编,1999年翻译出版十二册一套《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其中第三册为内蒙古卷,共355页。全书约刊奏折目录八千余条,以雍正朝始录,终于清末。虽然此书未能翻译奏折内容,但所辑目录折中有关建立绥远城的议论、选址、备材、屯垦、兴工、竣工等内容所题十分明了,均为向朝廷的奏报,足为凭信。
2、土默特左旗档案馆藏有清代以来历史档案约一万余件,原件为蒙文或满文、蒙文合璧,清中晚期以后汉文文件逐渐增多。至今由满蒙学者陆续翻译成汉文档案目录约八千余条,但档案内容大多未能译出。已经翻译出的档案内容有向朝廷奏折以及土默特各类公务往来公文等等,是不可多得的地志资料。
二、绥远城兴工竣工前后奏折
1、筑城议准折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以下简称《清档》)记,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初七日,“大学士鄂尔泰奏于归化城附近筑城驻兵折”[1],此奏可能当时御准并酌人筹办,此后筑城事宜奏折就多起来了。
2、屯垦、备材折
筑城奏折议准之后两个多月,即雍正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在《清档》中记载有三折为筑城事宜,并且皆为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上奏。其中二折奏屯垦口粮事,即“请于归化城附近招民屯田以供驻防官兵口粮折”[2]和“将归化城周围零星耕地租给当地农民耕种折”[3],另一折奏“调用黄河岸上积存木材及木纳山(今乌拉山)已伐木材筑城建房折”[4],特别是筑城建房木材折可以纠正木材外地来源的推测之说。
3、城址选定折
同为雍正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在《清档》、《土默特历史档案》(以下简称《土档》)中各都载有一条筑城城址选定奏折。《清档》折为“右卫将军申穆德议奏内蒙古大青山地方特木尔章奇塔尔两村间宜筑城驻兵及训练兵丁折”[5];《土档》折中,都统丹津、兵部尚书通智所奏内容为“臣等二个与将军宗室申穆德查勘筑城之处,定于察素齐山南旷野、图尔根河(今大黑河)北岸地方,于此浩大工程,便于砖、瓦、石头、石灰等项均有着落,惟用木项,城门楼、钟楼、大小衙署、众兵丁之房、仓廒计有一万二三千间,需用大小木三十万余根”[6]……,由此知道此时城址已经选定,各类筑城材料都已估算备好。
4、清廷议复折
《清档》载,雍正十三年七月“军机大臣允礼奏议复丹津所请调运木材筑城盖房事折”[7],此折之后,六个月未见筑城诸事奏折。至乾隆元年正月十九日,有“军机大臣允禄奏请派员详查归化城驻兵修城垦荒情形折”[8],这段时间正值雍正皇帝驾崩和乾隆皇帝登基的非常时期,故筑城事折直至乾隆元年六月初一日才再有奏。这日,办理归化城事务兵部尚书通智上“奏请将熟习工程之长沙府都司胡正光等派往归化城办理工程折”[9],另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得乾隆朝汉文录副奏折地区检索目录第七十七册贵州·内蒙古“护理归化城事务副都统瞻岱奏报,建筑归化城垣并请派员察看风水事”,此时为同年八月十五日。由此知道,绥远城筑城工程已经在议选主持工程人,确定城址风水准备开工阶段。
5、筑城兴工及城名命名折
同上另查得,乾隆元年九月二十六日,“护理归化城事务副都统瞻岱奏为酌定归化城基址并兴工日期事”折,又由《清档》查知,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军机大臣允禄“奏派郎中王山等赴归化城先修军营再修城池并着都统丹津协办折”[10],由此折可正后人讨论先筑城池或先建盖军营之诸说。乾隆二年一月十八日,“归化城副都统瞻岱奏请拨修筑归化新城工程银两事”折后(档案查索号见注释[9]后),兴土动工时间确定。据土默特满文档案《乾隆二年二月十四日户部咨归化城都统》载:“据办理归化城事务副都统瞻岱奏称:于归化城地方筑城,选定乾隆二年二月初七日破土动工。为此,应各工料请由户部送来屯田银两内暂行支办理,俟领联银粮后,再行偿还”[11],兴工吉日绝无疑问。
此时新城尚未命名,绥远城的命名在绥远城第一任将军王常请御赐城名奏折之后,即乾隆二年闰九月二十七日,“绥远城将军王常奏请赏赐归化新城佳名折”[12]后,由此,《绥远城驻防志》中说“奉旨,赐满汉名,曰‘绥远城’”是可信的。
6、筑城及竣工折
在《清档》中共查有五折奏报绥远城筑城工程事,时间进程清楚可证。另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到绥远城竣工之全文奏折,分录如下。
①乾隆二年闰九月二十七日,绥远城将军王常奏因天寒归化城工不能继续暂令王山回京折[13]
②乾隆二年闰九月二十七日,郎中王山奏因天寒归化城工不能继续请准回京折[14]
③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绥远城将军王常奏请将敏廷枢由绥远城城工行走主事照例实授主事折[15]
④乾隆三年九月初六日,郎中王山奏绥远城城工暂停请准回京明春再来监工折[16]
⑤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绥远城将军王常奏郎中王山等于城工甚为勤奋效力折[17]
⑥乾隆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建威将军王常奏绥远城工于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告竣
办理绥远城城工开垦军需事务建威将军王常谨奏为奏
闻城工告竣事窃臣等奉命建筑绥远城城垣官员衙署庙宇兵房仓廒楼产桥梁一应工程于乾隆二年二月初七日兴工至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二告竣其形势壮丽环山抱水垣局周密边疆保障诚万年永固之基实军民久安之业除将用过钱粮细数另录结黄册报销恭呈御览所有工程告竣日期理合恭折奏报状乞呈上宝鉴施行
乾隆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草[18]
三、简要分析介绍
1、在归化城新筑绥远城的重要意义之一
康熙年后在全国统治巩固与稳定下开始经略西北边陲。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勾结俄国,企图控制漠北蒙古,于是进攻掠侵漠北喀尔喀。喀尔喀通国溃散,亡命南逃投附清朝,噶尔丹借此进犯内蒙古地区[19][20]。清廷“诏(喀尔喀)附牧苏尼特诸部界,发归化城仓米赡之”……。归化城历来为联系大漠南北之重要枢纽,兵家之咽喉,地处冲要。面临战争威胁,为应对紧急临时对归化城作了城墙加固防御。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大局,三次亲征噶尔丹,命费扬古为安北将军,兼归化城将军,驻军归化城,进剿噶尔丹。
喀尔喀北邻俄国,南至漠南,是抵御俄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北疆之门。康熙三十年(1961年)四月,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举行了隆重的内外蒙古会盟,以喀尔咯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为漠北蒙古之首,“以示一体抚育,罔分中外”,“各授扎萨克、编佐领”,喀尔喀蒙古正式列入清朝版图。喀尔喀本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察珲多尔济家族于本土有着显赫的政治影响和至尊的宗教地位,并且于清朝“历世恭顺,职贡本朝”[21]为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漠北蒙古和清王朝的紧密联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一月,以恪靖公主下嫁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之孙敦多布多尔济[22],并且在归化城赐住“建府第尚”[23],因此公主府
成为在归化城的喀尔喀蒙古和清朝政权共同团结维护统一安定的威信象征。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月公主卒后[24],喀尔喀属众北迁归土,因此归化城迫要成为北疆防线之重点。为军事战略防御长久之计,所以绥远城以其“边疆保障,诚万年永固之基实,军民久安之业”而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建成。
2、丹津等为绥远城的建立作出了历史贡献[25]
丹津(?—1737)为首任土默特都统古禄格之曾孙,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丹津袭授土默特左翼都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兼袭三等子爵,后任乌兰察布盟会使。据《土默特志》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丹津与通智奏请将土默特境内闲旷膏腴之地八处四万顷,作为大粮官地,交地方招垦征粮,以充军饷。同年十二月,清廷派大臣察看地形,准备修建绥远城,命丹津等协助办理。丹津“秉政多年,为人敦厚,秉性忠诚”。康熙末年,归化城商民及乌兰察布盟六旗蒙古共议为丹津建立生祠,而丹津将此物资用作修建文庙,创设土默特官学。乾隆二年,在归化城设立养济院,收养孤贫,是年,丹津病逝。
通智,满洲正黄旗人,官至兵部尚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钦差大臣,常驻归化城,协同丹津兼管土默特事务。
3、奏折中所反映的土地现象
土默川地区上溯历史,素为天然牧场,水草丰美。明代后期,大批汉族进入土默特地区,农耕生产一步步垦蚀了牧场草滩,变为农田。进入清康熙中期以后,尤其是战争、驿站地、庄头地(旗兵米粮地)、公主地、马场地等等的需要和占有,“连村数百,耕田输栗”,更加剧了土地的农耕化,而以归化城为中心的“旷野膏腴之地”最后在绥远城建立之际成为屯田官粮地,“招民屯田以供驻防官兵口粮”和“零星耕地租给当地农民耕种”所反映的就是土地农耕化的一个史据。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和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土默川最终彻底变为栗粮川。以城址选定折为例,档案所提绥远城所在“特木尔”、“章奇塔尔”村皆为蒙古语之村名,故章奇塔尔村可能就是今“桥靠”地名转译而来,《古丰识略》中记为“桥扣尔”,以蒙古语“朝库尔台吉”得名[26],“朝库尔台吉”、“章奇塔尔”、“桥靠”显然为汉译音讹转之故,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所致,牧业最后被农业取代。
四、结语
归化城为“外番贸易,蜂集蚁屯,乃冲据扼要之地。控制之法,良不可忽”[27],由于归化城的规模、功能、防守、御敌等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当时战略的需要,又因为归化城是土默特蒙古地方之政,而不是满清中央亲统领属之域,所以早在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叛逆之时,就委以宗室亲信费扬古任安北将军兼统归化城等,充分显示出对漠南战略的控制,因此建立绥远城之宗旨是“镇守险要”,起到了漠南漠北间的屏障作用。作为直达朝廷、联系大漠南北之军事重城,内绥外抚,边疆安宁。至乾隆二十八年(1767年),绥远城将军兼管土默特蒙古事务以后,绥远城遂成为漠南地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权力中心,并且奠定了今天呼和浩特首府城市格局的基础。
(作者:张慧君 伟力 斯钦布和 胡玉花)